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市场寒冬已至
2019-02-13 / 阅读次数:2077
转自 | 卫星与网络
作者 | 空天松鼠
1月11日晚,SpaceX公司总裁格温·肖特维尔宣布:面对今后将来临的异常困难的挑战,公司不得不裁员10%!过去十年,SpaceX公司前程似锦,规模迅速扩大,现在裁员瘦身不敢说肯定出了问题,却也不是好兆头。商业航天新贵SpaceX公司为什么裁员呢?据观察,并不是他们做得不够好,而是产业链上游的通信卫星产业出了大问题,具体来说,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市场寒冬已至。
市场的低迷
商业航天是时下的热门话题,说到商业航天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火箭商业发射,但静止轨道上的通信卫星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商业化运营了,商业通信卫星也是航天领域唯一真正商业化的市场,并长期占有卫星服务业收入90%以上的份额。然而最近几年的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市场规模却不断缩小,城门失火殃及池鱼,以卫星发射为主业的SpaceX公司也只好裁员求存了。
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10年前,2008年全球商业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采购量为23颗,2009年更是进一步增加到30颗。当时工业界乐观的估计,此后商业通信卫星每年会有20-25颗的采购量。2010年全世界签订了30颗商业通信卫星的采购合同,通信卫星市场看起来前途欣欣向荣,而这其中美国卫星制造商占据了半壁江山,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一超多强的市场。但到2011年情况似乎出现了转折,全世界仅签订了20颗商业通信卫星合同,2012年进一步降低到18颗,但2013年和2014年有所反弹,分别签订了24颗和27颗的卫星采购合同,看起来,这期间的起起伏伏只是正常波动,总体势头仍旧看涨。然而,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5年,从2015年到2017年,全球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分别卖出了16颗、15颗和10颗,市场迅速缩水到原来的一半!
2018年商业通信卫星市场颓势依旧,全年只签订了12颗商业通信卫星的合同(包含框架协议),其中包括中国自造自用的3颗,俄罗斯自造自用的2颗和以色列自造自用的1颗;而欧洲制造商空客公司的2颗卫星和泰雷兹公司的1颗卫星,下订单的客户都是欧洲通信卫星公司(Eutelsat),可以说,静止通信卫星领域退化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,商业通信卫星市场名存实亡。
商业通信卫星市场上寒风刺骨,SpaceX公司今年预计所有任务只有18次发射,马斯克再强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除了裁员断尾求生,又能如何呢?
罪魁祸首不止一个
商业通信卫星市场的颓势已经成了新常态。究其原因,并不是因为卫星通信需求减少,卫星技术进步的供给侧变化才是根本原因。
传统通信卫星使用C或Ku频段进行通信,而随着技术进步,频率更高的Ka频段甚至V频段转发器已经投入使用,提供了更高的通信带宽;更有诸如多点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,极大地提高了卫星的通信能力,高通量通信卫星(HTS)应运而生。
HTS卫星可以提供比传统通信卫星高出数十倍甚至更多的通信容量,比如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,其通信带宽约为20吉比特/秒,超过了我国此前发射的所有通信卫星通信容量的总和!2023年前后,我国将再发射两颗超大容量通信卫星,在轨高通量卫星系统容量不小于500吉比特/秒。而国外ViaSat等高通量卫星目前已实现了超大容量,2017年6月1日发射升空的ViaSat-2卫星通信带宽达300吉比特/秒,正在研制中的ViaSat-3卫星更为强大,单星容量将达到太比特/秒量级。
高通量卫星的主要应用是互联网宽带接入、中继回传、物联网等,但除了交通和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地区,以及民航、高铁和船舶航运等特殊移动通信场景的刚性需求外,人口密集区域的用户仍然首选地面宽带网络,无论是光纤入户还是4G以及未来的5G,移动接入更为便宜,卫星通信处于地面网络的有益补充的地位;而因为价格因素,尚未接入网络地区的连接需求、物联网需求尚未被广泛激发——于是出现了短期内,高通量卫星的通信能力实现了飞跃性的提高,可是卫星通信的需求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。卫星通信服务运营商只能减少卫星采购数量,因此,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订单数量持续低迷,也就成了必然结果。
导致低迷局面的因素,还包括来自低轨星座的竞争。
随着航天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,尤其是微小卫星技术的突破与成熟,低轨道通信星座概念备受青睐,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。2017年,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(FCC)收到了7个低轨道通信星座的频率申请,个个都是至少一百颗卫星组成的大星座,一网星座(OneWeb)和SpaceX公司的星链星座(Starlink)是其中的典型代表,前者计划部署至少600多颗卫星,后者的卫星数量更是达到空前的4400颗。而且由于应用了最新的技术,卫星制造成本更低,运营商们并不追求卫星的长寿命,5年左右的寿命反而便于及时更新换代应用新技术,这都和传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技术路线截然不同。
低轨道高通量卫星具有通信延迟小、卫星成本低等巨大优势,随着低轨道通信星座的迅猛发展,传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。举几个例子,从卫星制造业来看,通信卫星老牌巨头麦克萨技术公司(Maxar)以前一直是加拿大公司,后归化成为一家美国公司,却短期内仍拿不到足够的政府订单,2018年,麦克萨不得不考虑出售其子公司劳拉空间系统公司(SSL)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业务。传统通信卫星服务商的日子也不好过,早在2017年,欧洲卫星公司(SES)就买下中轨道通信卫星公司O3B以进入新市场;同年,国际通信卫星公司(Intelsat)也曾计划和OneWeb公司合并;2018年传统的五大卫星通信运营商中只有Intelsat公司订购了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,市场的惨淡可见一斑。
如何应对?各自出招
2019年,OneWeb和Starlink星座都要开始组网发射,其中OneWeb首批6颗卫星已经运抵库鲁发射场,预计2月27日使用联盟号火箭发射升空。宏大的低轨道通信星座即将一步步成为现实,传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业务的日子更要江河日下了。
面对这样不利的形势,传统通信卫星制造商不外三种选择:要么如麦克萨那样考虑“砍掉”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业务;要么如波音、洛马公司那样继续依靠政府订单为生;而空客公司选择了顺应潮流——OneWeb的低成本卫星就是与空客共同成立公司、建造厂房研制生产的。即使如此,OneWeb低成本通信卫星实在太便宜,空客的航天部门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投入卫星应用,希望缓解传统高价格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市场萎缩的冲击。SpaceX公司倒是壮士断腕,不惜大举裁员也要推进Starlink项目,一方面为自己的火箭找到新需求,另一方面希望在新兴低轨通信卫星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机遇。